《设计的大地》连载16——基于“美丽云南•新丛林生态”区域发展战略策划的基础调研:以云南德宏州三台山乡出冬瓜村为例(上)

发布时间:2014-10-24   来源: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系主任


[ 摘要]

早期的城镇化模式太集中,使我们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脆弱、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共处等诸多问题。这决定着我们必须探索一种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使城镇化发展更加合理化、多样化,特别在民族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避免集中居住模式带来的矛盾。云南艺术学院开展创意活动已有十年,2013 年的创意活动以“新丛林生态”为战略观念,以“创意云南”为活动主旨,我们根据自身条件,对云南省山区的少数民族开展了基础性的研究调研活动。本文选取笔者所在的“生活方式”分项目调研活动为案例,以云南省德宏州三台山乡的一个小型自然村落为样本地点,对德昂族的生活样态进行田野考察。通过调研活动,我们希望能够进入到“丛林新生态”区域发展战略策划里,领悟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希望这些调研成果可以帮助我们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化的发展,深化改革,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 缘起]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正处在城镇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里,城镇化将推动几亿农民告别土地,成为新的城镇居民,从而引发中国社会结构根本性的变化,中国近千座城市以及广大农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也将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早期城镇化的模式太集中,使我们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脆弱、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共处等诸多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化的城镇发展道路,寻找到一种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使城镇化发展更加合理化、多样化,特别在民族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避免集中居住模式带来的矛盾。

回首往昔,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依托云南多元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相结合的特色,展开了一系列的校地合作的“主题创意实践”活动, 已有十年之久。这十年来,我院师生共同努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可是纵观过去的创意活动都是集中在局部、造物与改良和环境美化设计上,没有相对宏观、战略性的思考。这次的创意活动,我们希望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向更深层次努力,从根本上解决过去设计上的不足。加上艺术设计学的根本任务是,如何应用造型的技艺来创造合适的环境, 以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所以我们希望运用理论工具,结合实际,开拓思路, 分析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途径,并结合自身的动手与研发能力,创造出可用于实际检验的理念化模型。对云南发展过程中的切实需求,提供既兼顾地域文化特色,又对经济建设有所帮扶的方案和措施。

[“美丽云南·新丛林生态”]

2013年的创意活动,中央美院设计文化与政策研究所许平教授提出了本次创意云南活动的主旨,倡导新丛林生态区域发展战略策划的观念。试图将局部产品改良与环境美化设计,转变为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策划。

新丛林生态发展模式的核心内涵,在于它须从理论上阐述与资源、人口、消耗三个维度的高度密集的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相区别的新建设思路;努力探索一条分散化、低耗化、智能化及人文化的新地域经济及城镇文明发展模式,即地理、历史、民族三大要素集成化的城市生态构建和全球、文明、未来三大目标一体化的综合发展模式。并从微观层次上实验、探索及设计一套相关的生活形态及产品原型,论证以分散化丛林生态方式发展的文明对于未来社会的示范意义。

恰逢此时,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创意云南活动,考虑到2009 级设计学班的自身条件,我们希望对云南省山区的少数民族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用来指导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存,贯彻可持续发展观,为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添一份力。

[ 策划实施,调研先行]

由于该策划项目涉足面广,起点高,既着眼于宏观,又落脚于微观,具有实施难度大、实施周期长的特点,我们考虑先确立一个前期的研究目标,即明确形成不同于已有模式的生态概念与实施途径;提炼出相应的价值评判体系,形成相应的设计主张;在国内外同行间得到响应;得到相应的政府响应及支持,至少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相应的建设实验;在理想的状态下形成一批产品小样。在此基础之上,再把全策划行动推开来才有意义。

为此,在与设计文化与政策研究所多次磋商后决定,由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师生先行组成调研小组,根据实际,寻找新丛林生态战略规划中可供作为前期突破口的调研构想。


调研选项:

云南产业现代化及其生态适应性调研;

云南旅游产业化及其生态适应性调研;

云南城镇现代化及其生态适应性调研;

云南矿业资源分布及可持续发展状况调研;

云南城乡手工艺资源及其发展模式调研;

云南乡镇生活饮用水入户方式及其生态调研;

云南乡村生活用火及饮食加工方式调研;

云南乡村人畜排泄物及其生态适应性调研;

云南乡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及其生态影响调研;

人畜同居生活方式及其生态成因调研;

乡镇人际交往方式及其生态环境调研;

云南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地域协同性调研;

云南乡村宗教生态及其心理发展调研;

云南乡村手工艺生存方式及其生态适应性调研;

云南鲜花产业及其生态适应性调研。

我院决定立足于设计学专业,抽调该专业的四名教师,加之2009 级的全体同学三十人,分别就云南乡村手工艺生存方式及其生态适应性、人畜同居生活方式及其生态成因、云南乡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及其生态影响,以及云南山村民居生活方式等四个分课题展开了第一轮的田野调研活动,计划调研活动为期三个月,分别进行2—3 次田野采样。



【内容分享】

点击右上角将本文分享给朋友

【往期内容】

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