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企业屡屡被“抓”,造假?妄想!

发布时间:2023-03-27   来源:环保在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近期,多地公布“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第一案”让业界牢牢锁定了这一热点。


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被盯上了?

早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就明确,要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

关于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


环保部门已经不是第一次强调,


也不是第一次曝光。



2015年,新环保法对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处罚做了规定,生态环境部(当时的环保部)就立即组织了针对排污企业自动监测设备的专项排查,首次就披露了焦化、水泥、钢铁、电力等行业的7起案例,雷厉风行。



紧接着,生态环境部持续对监测数据造假行为“亮剑”,并一再强调,环境监测数据是环保工作的生命线,对一切监测数据造假行为“零容忍”。


也许有些人还记得,2016年,生态环境部官宣,2015年一年,环保部门揪出了2600多起监测数据造假案例,破坏采样管线的,篡改监测数据的,对样本偷梁换柱的,一检查就装模作样的,可谓花样百出。



但随着探查手段的进步,


探查经验的丰富,


这些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无一能逃脱“法眼”。


彼时,业内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屡禁不止”也进行了深度剖析,比如造假手段隐蔽,排污信息不透明,环境监测网络构建疏漏,监管最核心的“惩罚力度”不够等等。


所以,


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分阶段推进,


现已基本在智能化发展发达的城市实现全覆盖,


“刑罚”更是有了强有力的支撑点。



2021年《刑法修正案(十一)》生效施行后,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可面临最高10年的刑罚,


2022年,《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明确,自5月起,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机构在两年内造假三次,就要判刑。


“入刑”,


这对提振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执法威慑力有非一般的意义,


而且从业人员也不能再“肆无忌惮”。



如2021年9月,福建某水处理公司被查干扰自动监测设施,并篡改和伪造监测数据,依法处罚款,且责任人被判7个月。


再如2022年11月,广东某机构因提供虚假证明,被罚款20万,5名负责人被处以1年多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以前盯排污企业,


现在盯作假“帮凶”,


这种转变也是有迹可循的。


收紧环保要求的最初,排污企业很多出于成本考虑选择了弄虚作假,但设备联网成大趋势后,以及前车之鉴所带来的威慑力,市场整顿还是颇有成效的。


此后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崛起,“专业造假”又让部分企业打起了歪主意,但环境执法意识也不慢,紧跟着就盯上了“帮凶”,这也是必然结果。


  //  

2022年,各地生态环境部门拉上强力帮手——公安和检察机关,扎实开展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这已经是连续第3年。


截至2022年10月,


全国查处了相关案件269起,


合计罚款2000多万元


进入2023年,这项工作仍将继续。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部公开的2023年工作台历中明确表示,将 “线下”派出现场工作组,紧盯重点企业重污染应急减排和合规达标排放,重点查办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旁路偷排、超标排放、未安装或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等突出问题,帮助地方发现解决问题;


继续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严厉打击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犯罪。


环境监测无小事,


弄虚作假“零容忍”,


排污企业和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都需要警钟长鸣。

-End-


编辑:环保在线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文章,未经本号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需转载,请直接留言,或添加“环保在线”微信号(ID:xuan0221cl)。

二、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图片、观点保持中立,图片与文字均来自网络,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消息。版权归原作者。有版权方面不当之处,欢迎回消息告知删稿事宜,本号将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