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退市、卖身...缺钱的环保企业,这两年都在如何“自救”?

发布时间:2022-11-28   来源:环保在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环保企业又缺钱了。


最近各大环保公司的三季报纷纷出炉。据统计,其中近五成企业营收负增长,六成多净利润下滑,3-5家出现亏损。


不少人纳闷,明明发展需求旺盛,政策扶持和利好也不断加大,为何环保行业依旧“闹钱荒”?


01 

为什么环保绕不开钱的问题?

表面风光的环保热潮下,其实个个都缺钱


环保行业,从根本上讲,就是需要大笔的资金进行推动和发展,是一个缺钱甚至“烧钱”的行业。


对广大环保企业而言,想要把规模做大、项目做多,也会一直处于一个缺钱的状态。


叫停PPP、金融“去杠杆”、债务危机接踵而至,企业面临“生存难”。


2018年开始,环保行业接连遇挫。


前有国家大规模清理PPP,金融领域去杠杆强监管两座大山压下,市场融资环境持续收紧


后有环保龙头们的债务违约与发债失利,使得前几年迅速、快速扩张引发的资金压力迅速升高。


部分环保企业杠杆无序扩张、刚性兑付、资金空转等问题纷纷浮现。因资金链断裂导致暴雷的环保公司也不在少数,剩下的那些也大都如履薄冰。


东方园林、巴安水务等都曾相继出现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债务违约等情况。


到这里,环保企业正在面临的已经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前期投资规模大,现金流缺口长期“亏空”。


紧接着回归环保行业的基础底层逻辑。


环保产业多涉及生产设备改造升级、治理设施和设备的建设与安装等,前期投资规模较大,现金流持续为负一直都是常态


由于其天然的营业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叠加投资活动流出现金较多,导致环保企业现金流缺口一直较为严重。


应收占比高,回款慢,环保企业深陷“纸面富贵”。


出于行业特性,应收账款拖欠,一直是环保行业的难点和痛点。


环境治理工程一般涉及主体较多,项目建设投资大,运营周期长。在环境治理项目中,环保公司通常采用EPC、PC等模式提供项目的工程建造服务,以及通过BOT、PPP项目投资的方式来获取运营收益。


前者客户多为市政单位、国有企业等,资金的内部审批程序和落实时间较长,导致环保企业无法迅速回款。后者则是通过项目的后续运营来回收成本和获利,回款时间更加漫长。


  • 2019年,卓锦环保应收账款净额为1.71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的62.25%,应收账款制约现金流。


  • 2020年,天源环保营收5.5亿元,其中应收帐款却占比高达50%,“纸面富贵”难掩缺钱事实。


  • 2021年上半年,中科环保应收帐款为4.39亿元,占同期营收比例为58.93%,呈逐年上升趋势。


  • 2021年,清新环境应收帐款44.亿元,占当期营收的64%,风险指数直线上升。


可以看出,部分环保公司的应收账款,已经占到了当期营收的50%以上,风险居高不下。


此外,这两年起起伏伏、断断续续的疫情,也进一步拖慢了回款速度。


那么在此情况下,钱从哪来?不少环保企业渴望找到答案。


02 

严峻形势之下如何破解“钱荒”窘境?

国资频频“救场”,民企主动“谋生”


七八年前,环保产业还红极一时,许多环保民企紧抓政策利好带来的机遇,纷纷走过一段高歌猛进的扩张期。


2018年以后,环保行业市场风起云涌、瞬息万变。民营企业遭遇内外夹击,内耗剧增、业绩不佳、资金链断裂等,导致行业与时局割裂严重。


有关民营环保股暴跌,企业破产、倒闭、退市、“卖身”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


用“寒冬”来形容当时的环保市场不为过,环保民企一度在逆境中低迷度日。


不少行业巨头同样身处低潮。


但是他们却在低谷中竭力谋求生存机遇,进行“自救”。他们中有的选择转让控制权与国资合作,有的正在谋求国资支持。


国资、央企纷至沓来,头部民企「混改潮」火势不减。


都说环保吃的是国家饭,这话没毛病。


在市场低迷不振的萧条时刻,国家“带资进场”,拯救一众游走危险边缘的环保民企。


据统计,2021年国内环保行业前十强,仅剩3家民企。三聚环保、环能科技、国祯环保、清新环境、东方园林、雪浪环境、碧水源等民营环保上市公司控股权都发生了变化,控股权受方以国企和央企为主。


从当前环保行业混改情况来看,混改浪潮也是只增不减。不夸张地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企、央企会形成重要的中坚力量


地方水务加速集团化、规模化,大型水务集团“势如破竹”。


环保行业作为一个产业逐渐成形,环保企业已逐步迈入产业集团化形态,环保集团已成多省“标配”


自2021年以来,山东、江苏、广州、四川等地相继成立省级大型环保集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成立的省级环保集团约30个。


纵观这些地方水务集团的成立,明显可以看到一个趋势:水务一体化


过去,地方环保平台即使依靠资源优势拿下了环境治理项目,也没有能力自己完成,还是得寻找专业力量来解决。


现在,地方环保平台和民营技术企业分工合作,前者负责投资、谈生意和拿项目,后者负责建设、运营和维护。


至此,新的环保商业模式悄然上演。


细分赛道乘势而起,「专精特新」成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急救良方”。


进不了“国家队”也没能“拥抱”上环保集团环保企业中占数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怎么办保公司纷纷开始想着法的寻找出路。


于是,“专精特精”赛道持续加码,给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这就意味着,未来在针对各产业的举措上将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展开,其中当然包括环保行业。


实现高质量发展,“专精特精”无疑是一条必经之路。


据全联环境商会梳理,截至工信部已经审核并认定的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9119家企业,其中环境企业400余家,占比约4.5%


图片来源于:清科毓辰


对于中小企业占比达8成以上的环保行业来说,走“专精特精”之路,已然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有道,大有可为。身处行业洗牌与国资的夹缝中,想要分得“环保一杯羹”,抓住“专精特新”的风口才是王道。


03 

困难重重的环保路真的只是缺钱吗?

矫正恶性低价竞争、压实政府责任感


许多人把这当下环保企业的艰难归咎于“没钱”,也对也不对。


污染治理固然离不开资金投入,但不得不承认,当前环保行业的其他方面尚有不足。


全维度活跃环保行业,才是“拯救”缺钱企业的治本之道。


从国家政策方面看,应该进一步完善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关键性政策支持。建立长效、常态化沟通机制,以及更加平等、规范的市场主体关系


其一,不要让大家觉得“国家队”进场完全就是来挤压民企空间,它的本质应该是一种互助共赢模式。其二,矫正环保市场低价恶性竞争和资源分配失衡的现象,将秩序全力拉回正轨。


同时,要压实地方政府和部门监管责任,加强政府履约能力,积极解决“拖欠问题”,提高政府信用度。


回归企业本身,想要活下去甚至活得好相关企业应尽快告别无序、冒进式扩张,把握自身内功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


尤其是一部分民企,更要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能力、运营服务等方面自我精进,把企业转型升级当作抓手,从而立足长期发展根本。


至今日,在多方共同推进下,整个环保行业正在慢慢恢复元气,重回赛道。


04

结语


纵观环保发展之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行业兴衰起伏波荡。


环保企业一定要积极适应变化,扬长避短,建立核心竞争力,才可能在后疫情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甚至乘上东风,与时代同频共振。


资料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微信公众号「环保水圈」    作者|之淮

推荐




抓获120多人,涉案企业29家,判刑14人!新公布的7起违法案例再敲警钟




总投资超万亿,今年先投1300亿!安徽第二批重点项目名单公布




还得是央企!新能源最大A股IPO将诞生!




210亿治气、134亿清洁取暖改造,财政部又叒叕发钱,这几个地方拿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