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通知】中关村火花活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技成果线上推介会活动通知
发布时间:2022-08-19 来源:北大科技成果
一、活动背景
为落实北京市进一步推动在京中央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求,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定于2022年8月22日共同举办中关村“火花”活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技成果线上推介会,届时将有9个项目进行路演。
二、活动时间
2022年8月22日13:00
三、活动参与方式
本次活动采用线上腾讯会议形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报名表,即可获得会议ID
四、活动组织
指导单位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产业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办公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处
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
支持单位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
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五、活动议程
(一)开场及领导致辞
(二)科技成果项目路演及交流讨论
NK细胞抗巨细胞病毒的应用
类风湿关节炎新型治疗方案——B细胞疫苗
唾液链球菌K12在防治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
一种便携可视化电子肛门镜
一种便携式异形直肠肛门扩张器
一种瘘口负压引流套管
唾液外泌体内特异蛋白作为炎症性肠病生物标记物的推广应用研究
一种外耳道支架在中耳及外耳术后的应用
一种早产儿用胃管
(三)政策培训
关于打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堵点若干措施
(四)主持人宣布会议结束
六、项目介绍
1、NK细胞抗巨细胞病毒的应用
项目简介:白血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白血病的最主要根治手段。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移植后主要的死亡原因。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作为一类天然免疫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启动之前的一道强有力的防线。由于人外周血中NK细胞数量有限,当前多采用体外诱导和扩增技术获取大量的NK细胞用于肿瘤免疫。然而,体外扩增的NK细胞是否具有抗CMV作用,是未知的。
本项目创新地构建了一种HCMV感染的人源化小鼠模型,解决了HCMV病毒动物研究种属特异性的难题。提供了科学,系统的NK细胞抗HCMV作用评估方式。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临床级体外扩增的NK细胞回输制剂,系统地比较了其与原代NK细胞的表型和抗HCMV作用,清除HCMV感染的作用,并将扩增的NK细胞制剂回输给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患者,发现其能够降低移植后HCMV的感染率和难治性HCMV的发生率,同时促进NK细胞的重建。
团队简介:黄晓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项目、国自然“杰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00余篇。
北大血液病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技部、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基金委创新群体,形成以白血病治疗的“北京方案”为代表的系列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及授权专利。
项目需求:项目需求合作方式为技术许可。
2、类风湿关节炎新型治疗方案——B细胞疫苗
项目简介: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临床最常见的高致残性自身免疫病之一。在我国,RA患病率为0.28%,患病人数500万以上,诊误诊误治率高达42.5%,未经治疗者 3 年致残率高达 75%,是导致肢体残疾,尤其是女性致残的首要疾病,严重影响家庭、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目前临床常用的RA治疗药物多为对症治疗,患者需要联合用药、终身服药。这些药物或存在副作用,或存在价格昂贵,患者负担重,给药途径受限以及个体反应差别大等问题。
B细胞在RA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清除B细胞在RA治疗中取得了重大临床成功,但患者面临感染、疫苗接种无应答等风险。在此基础上,本团队通过分离并进一步灭活RA致病性B细胞,开创性研发了一种B细胞治疗性疫苗,用于皮下注射治疗RA。结果显示,该B细胞疫苗在关节炎模型小鼠中显示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控制关节炎症状,减轻骨侵蚀及关节破坏。与传统药物相比,该B细胞疫苗具有以下优点:用量更小,给药频率更低,维持周期更长;皮下注射,简单方便;自体回输,无免疫耐受问题;副作用小。
团队简介:栗占国,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北大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主任,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吴杨医药奖及北大国华杰出学者奖获得者。
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团队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风湿病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科拥有110余人的临床及科研队伍,包括杰青、973首席科学家、科技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等专家学者。在Nature Medicine、Science、Lancet Rheumatology等国际一流刊物发表论文800余篇。
项目需求:项目需求合作方式为技术许可。
3、唾液链球菌K12在防治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
项目简介: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9%,包括类风湿关节炎。本发明提供了唾液链球菌K12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中的应用,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技术领域,所述唾液链球菌K12预防性干预可显著抑制实验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使关节炎发病率下降30%~70%,并保护关节滑膜组织免受炎性细胞浸润和侵蚀破坏;此外,唾液链球菌对实验性关节炎也具有治疗作用。唾液链球菌K12可显著下调Tfh细胞,GCB细胞,DC细胞和Neu细胞的比例,并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6的表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唾液链球菌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而促进免疫稳态重建,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能够靶向性调节异常的免疫细胞,从上游途径治疗疾病,调节免疫平衡。
团队简介:同上一项目。
项目需求:项目需求合作方式为技术转让。
4、一种便携高分辨率可视化电子肛门镜
项目简介:肛门镜是外科常用的体格检查工具,临床应用非常普遍。目前临床常用的肛门镜是一种长约10cm、直径2cm左右的硬质光滑套筒和管芯联合组成的装置。使用时,在肛门镜表面涂抹润滑油,整体推入肛门,然后拔出管芯,医生通过套筒中心的孔进行观察和操作。传统肛门镜有缺少照明光源、视野狭小、污染喷溅、无法带教、操作困难、定位不精确等缺点。近年有一种电子肛门镜问世,采用摄像头和显示器代替人眼观察。但是该仪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无法进行操作,不利于临床开展。
本团队研发了一种便携可视化电子肛门镜及可视化检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肛门镜功能单一,操作困难,体积庞大的问题。针对肛门镜微型化、可视化需求,设计并制造一款手持便携、高分辨率、可通过自带屏幕实时观察并通过无线图传链接无线显示设备的电子肛门镜装置和与之配套使用的一次性肛门镜套筒。
团队简介:叶颖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著名胃肠外科专家。国之名医和金柳叶刀奖获得者。2013年至今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从事结直肠、肛肠领域良恶性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多年。目前兼任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性学会结直肠肛门功能外科分会会长等。
项目需求:项目需求合作方式为技术转让/许可。
5、一种便携式异形直肠肛门扩张器
项目简介:直肠肿瘤切除或痔疮手术后会出现肛门狭窄、因肠道痉挛导致的疼痛及排便困难等症状,为了不影响正常生活,患者需多次返回医院进行扩肛治疗。但这部分患者术后通常需要卧床静养,且市面上大部分扩肛设备体积较大,需专业人员操作,只适用于医院检查和手术,因此为术后恢复和治疗带来极大不便,另外,一些患者需要对直肠内进行给药,而现有的一些扩肛器不具备此功能;此外,现有的扩肛器还存在不便于携带的问题。本发明为一种便携式异形直肠肛门扩张器,其包括扩张组件、手柄,所述扩张组件包括;扩张件与连接件,所述扩张件与所述连接件为套接,所述扩张件上设置辅助螺纹,所述扩张件的侧壁设置有辅助件,所述手柄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所述连接件内设置有给药腔道。所述手柄内设置放置腔,所述放置腔设置有振动电机以及电源装置。
团队简介:同上一项目。
项目需求:项目需求合作方式为技术转让/许可。
6、一种瘘口负压引流套管
项目简介:临床上瘘的溢出物因其相连的器官不同而各异,可为消化液、粪、尿或其他分泌物。这些分泌物通常会引发炎症、感染,甚至渗透瘘口侵害腹腔内正常组织,因此患者术后需要经腔道或经皮插入负压吸引装置,帮助引流。临床常用的引流管对处理内瘘来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引流管前端为开放性管口,引流效果不佳,且易脱出。
引流管具有一定硬度,也会不断刺激瘘口,不易愈合。
不同患者之间的瘘口大小不同,单一型号的引流管难以满足的临床的使用。本创新提供一种瘘口负压引流套管,其包括引流管、套管、导丝;通过设置膨胀组件,使膨胀组件与患者的瘘口为紧密贴合,在全面吸收渗液的同时可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通过在支架层上设置药物涂层以及使用橡胶材质的引流管,减少了对瘘口处的刺激,加速了瘘口的愈合;通过将引流管、套管、导丝、集液瓶,设有不同直径规格,便于对不同瘘口进行适配引流。
团队简介:同上一项目。
项目需求:项目需求合作方式为技术转让/许可。
7、唾液外泌体内特异蛋白作为炎症性肠病生物标记物的推广应用研究
项目简介: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我国发病日益增加,该病缺乏诊断金标准,目前诊断和疗效监测需依赖消化内镜检查,但内镜有创、痛苦性大,不适合短期内重复操作。外泌体是近年来发现的存在于各种体液中的小囊泡,包含蛋白质、miRNA等物质。唾液外泌体由于取材方便、无创,可能具有辅助诊断系统性疾病的应用价值,已应用于肿瘤领域。IBD患者口腔内环境存在紊乱,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我们前期研究发现IBD患者唾液外泌体存在包括PSMA7在内的8种特征性蛋白,因此研制出利用唾液外泌体蛋白作为生物标记物辅助诊断IBD的试剂盒,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本研究拟为该专利进一步推广转化,设计前瞻性研究明确唾液外泌体内特异蛋白PSMA7在IBD随访中的变化,同时探索更为简便快速的检测唾液外泌体蛋白方法,本研究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已申请的专利顺利推广应用于临床,提供简单易行的诊断和监测IBD病情的手段。
团队简介:陈宁,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常委。主持了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10余项基金,近5年第一/通讯作者文章累计影响因子46.375,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5.328,Q1区5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为首批入选“国家炎症性肠病区域诊疗中心”专业门诊,大量长期随访的IBD患者。
项目需求:项目需求合作方式为技术转让。
8、一种外耳道填充支架在中耳及外耳术后的应用
项目简介:外耳道及鼓室成型术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外耳道胆脂瘤、外耳道狭窄等多种耳科常见疾病的常用术式,而外耳道支架则是降低术后外耳道狭窄及创面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新型3D打印技术,设计出一种贴合外耳道的新型外耳及中耳术后外耳道填充支架。主要创新点如下:
本品依托3D打印技术,能够良好贴合患者外耳道,且不同部位压力可调节,能够为患耳提供足够时间且适宜的支撑力;
本品为由非可降解弹性材料制成的多通道蜂窝结构,在实现对外耳道创面实时监测的同时兼具通风透气的功效,促进创面愈合;
本品的多孔道设计,利于声音传播,最大限度降低了术后填塞对于患者听力的影响,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手术体验;
本品在与外耳道接触面设有若干微孔放置缓释抗炎抑菌药物,可有效避免术后感染、过敏的发生。综上,本品适用群体数量巨大,舒适性良好,性价比较高,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团队简介:刁桐湘,女,临床医学博士,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参与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6篇,其中一作及通讯10篇。本研究组成员均具有较好的专业背景,熟悉该领域前沿研究状态,掌握实验开展所需的相关技术并具有一定经验,已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可保证实验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项目需求:项目需求合作方式为技术转让。
9、一种早产儿用胃管
项目简介:胃管是在特殊情况下帮助不能吞咽的患儿输送必要的水份和食物。早产儿因病情需要需长时间放置胃管,反复置入胃管操作。由于早产儿频繁回收胃液,不少患儿出现胃内出血,早产儿胃黏膜薄嫩,现有的胃管端部为开口,尖端容易损伤胃壁,造成早产儿胃出血可能,因此,现对胃管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早产儿用胃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团队简介:侯林,儿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婴幼儿生长发育及喂养指导、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救治。
项目需求:项目需求合作方式为技术转让/许可。
七、联系人
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
严老师,17384480008
李老师,1800133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