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 | 我有一个变成硅谷的梦
发布时间:2015-02-05 来源:北京科技政策宣讲团
位于海淀公园北侧的“中关村展示中心”(孙莹摄)
2014年11月30日,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玮深夜造访了一家名叫“车库咖啡”的咖啡厅。
没来过的人,很难想象这个曾吸引中国互联网“大管家”的咖啡厅,竟然“蜗居”在一个小宾馆的二楼。穿过仿佛是三线城市招待所的“大堂”,走上窄窄的、略显破旧的楼梯,你所见到的“车库咖啡”是由网吧改造而成的。因为采光不好,屋子里仿佛总是弥漫着一股氤氲之气。
在2015年1月,一个周四的下午,车库咖啡乌泱乌泱地挤满了人。大屏幕电视机挂在咖啡厅上方,整个咖啡厅扰扰攘攘,人声鼎沸。人们趴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面前,努力地跟桌子对面的人阐述自己的想法。
在一个周四的下午,“车库咖啡”挤挤攘攘(孙莹摄)
这里号称是“草根创业者的聚集地”:24小时营业,创业者只需每人每天点一杯咖啡就可以在这里享用一天的“免费开放式办公环境”。
现在看起来熙熙攘攘的咖啡厅,若时光倒转回到三年前,却曾经是空空荡荡,门可罗雀。
“刚开始根本没人来,”创始人苏菂笑着说,那时只有两个“团队”在这里办公,一共才6个人,还都是苏菂的朋友。“把这里当便宜办公室用。”
“我在2011年创办车库咖啡时,主要是觉得北京的投资者与创业者距离太远。一堵车,一天见不了几个人。我就想做一个创业者和投资者聚集的地方,”苏菂说。
回忆往事,他很是感慨:“如果没有新浪微博,说不定我们开不了几天就完蛋了。”那时新浪微博正值盛期,他们有了可以自己发声和传播的渠道。
“那时看见活人进来,就像在沙漠里看见绿洲,”苏菂那时的工作主要就是跟来人聊天,慢慢地有七、八个团队进驻,创业者小圈子开始形成,并且慢慢壮大。
这三年来,苏菂在车库咖啡见过很多“奇(qi)人(pa)”:什么“中国魔方第一人”啦,“中国扫雷第一人”啦……他并不讳言,这里是“屌丝创业者”的聚集地。
“我为什么感激车库咖啡?它把很多惨兮兮的创业者聚到一起了,”一位创业者“道爷”告诉记者。
“道爷”的创业成果是“口袋博物馆”,是一个可以在手机上运行的APP,旨在做“逼真的虚拟展示”。它可以将博物馆中的文物360度展示,可放大缩小,甚至能看到文物上的裂纹。“我希望这项技术以后可以实现远程看房、看车,”“道爷”说。
在车库咖啡,有许许多多像“道爷”一样的“多次创业者”。他们之中很多人都自称自己放弃了微软等大企业的高薪,创业“不仅仅是为了钱,更多是为了梦想和责任感”。
80后CEO说:“中小企业融资并不难”
在这条不足200米长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上,除了车库咖啡,还有一系列为创业者服务的机构:有聚集投资人的“天使汇”;有提供办公场所的“Binggo学社”;还有“黑马路演中心”……
这条街的野心,是要成为“中国互联网创业的标志性街区,就像美国硅谷的沙丘路一样”。
找不到钱,是许多创业者最大的问题。“天使汇”的口号是“让靠谱的项目找到靠谱的钱”。
“中小企业融资并不难,”天使汇CEO兰宁羽口气毫不犹疑,“银行天然就不适合融资。创业者最好的渠道是天使投资。”
刚刚起步三年的天使汇,号称已为近300个创业项目完成融资,融资总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平台上认证投资人超过2000名。从这里走出去的项目,就包括现在几乎已人人皆知的“滴滴打车”。
作为这样一家企业的CEO,兰宁羽看上去却像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
“你这样年轻,能否有权威感和可信度来说服你的客户?”面对这个问题,兰宁羽说自己在2000年18岁时就第一次创业,至今已“创业十几次”。“现在是80后服务90后创业的时代,”他说。
天使汇最近正推出“两亿宅男创业基金”,号称是“全球首个不需要见面、不需要谈估值、网络自动申请、通过大数据匹配72小时快速审批放款的基金”。
另一个兰宁羽频频提起的,是在创业大街的街口,一块10层楼高的“天使汇”大屏幕终于竖起来了。这块号称“免费为创业者服务”的大屏幕,“将为创业公司招聘人才、树立品牌形象提供绝佳的展示机会”。就在1月27日,和讯网一位主编就用这块巨幕向女友求婚。
“我们还会用这块巨幕来玩弹幕,”80后CEO兰宁羽说。
创业者的安家之处
弄到钱的创业者,也许会考虑在创业大街上的“Binggo学社”安家。
“你可以在这里租个工位,水电啥的我们都包了。这个工位的地址是可以在工商局注册的,我们也可以帮忙注册,办理一系列工商、税务等手续,相当于政府在我们这里开了个服务窗口,”Binggo学社负责人如是介绍。
在Binggo学社,每个工位上都挂着小小的“公司”名字(孙莹摄)
Binggo学社声称,他们还可以为创业者提供财务、税务、融资、法律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学社一楼也是一个咖啡厅,经常举办与创业有关的各种讲座。
有了融资渠道、办公地点、路演中心,按官方说法,中关村创业大街“街区创业生态初步形成”。
“中国都说要把中关村做成硅谷说了多少年了,但其实一直离得非常非常远。现在这条街使我们真正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科技媒体“36氪”的王壮在一篇网文中写道。“36氪”也选择了在这条大街上安家。
“以后外地的创业者来北京,他可以集中到创业大街来感受这里的氛围,甚至直接得到想要的帮助,国外的创业者来北京也会首选到这里来看看,”王壮说。
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用“井喷式”来形容创业企业的增长态势。他们提供的数据称,2013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2014年新创办科技企业超过1.3万家。
“年轻的学生们都来创业大街转转,听一听,”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宣传处副处长董长青说。
那些“长大”了的创新企业
要成为硅谷,光靠“屌丝创业者”当然不行。
背靠北大、清华,中关村还有很多“高大上”的创新企业。位于海淀公园北侧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就专门展示那些“高大上”的创新产品。
在这座占地近六万平方米、相当于八个标准足球场的展示中心,人们可以看到中关村200多家企业的高科技技术和产品,包括3D打印、透明的冰箱门、纳米发电,等等。根据中心网站公布的2013年决算报表,该中心2013年公共预算财政拨款近2400万。
“比如清华大学的这项技术,让我们连细胞都可以3D打印,”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在这里展示的“纳米发电”技术,未来应用可能是:走路就能为你的手机充电。
这里还有“京东方”设计的透明屏幕,可用作冰箱门。冰箱内的物品一览无余,人们还可以在这个屏幕上直接手写便签,可以放视频。“冰箱里啥快要过期了,它可以连通你的手机告诉你;你在办公室,看看手机,就知道冰箱里还有什么菜。”负责人说。
“京东方”设计的“防偷窥”ATM屏幕,操作者戴上特制眼镜,就能看到屏幕上的字。而旁人没有眼镜协助,看到的只是一片白屏。
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高性能LCD显示屏”的市场占有率上,“京东方”已经成长为全世界第一位。该公司称,2014年的毛利率达到22%,“在全球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类似的中关村创新企业还包括“中芯国际”(目前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百奥赛图”(专门改造大鼠基因,作为“模式动物”以供医药实验,目前已成为国际领先者)……
在官方语言中,“变成硅谷”的梦想被描述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摘自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讲话)。
这个梦想能否达成,自然还需要时间检验。
中关村管委会看上去是自信的。尽管他们既没有审批权,又没有执法权——既没有胡萝卜也没有大棒。以往各地吸引高新企业的法宝往往是“税收优惠”,但近来国家已经开始收紧这方面的“口子”。
中关村管委会的武器是“制定政策”:2014年11月,他们发布的《中关村孵化器管理办法》,规定政府将在资金、管理、政策等多方面扶持小微企业。一个月后,科技部也发布了相应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据称就参考了中关村的文件。
根据管委会提供的数字,2014年全年,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税收指标保持30%左右“高速增长”,预计全年实现且总收入超过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
“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试图复制硅谷,但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座城市成为了硅谷真正的竞争对手,这就是北京。”
出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这句话,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打在一进门的大屏幕上。
梦想能实现吗?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凤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