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查询

新闻资讯

从分子到人工智能 中科院院士学术报告会精彩纷呈

编辑:本站编辑 点击: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1日

近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举行学部第六届学术年会首场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中国科学院5位院士或结合科学前沿热点、或联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展示科学研究成果、阐述对科学问题的认识和建议,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报告。

5月2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举行学部第六届学术年会首场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图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作学术报告。王虔摄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 James Fraser Stoddart)的报告以“Engines Through the Ages”为题,介绍了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分子识别与组装过程中模板合成双稳态机械互锁型分子 (如轮烷和索烃) 的方法。

司徒塔特院士认为,第一代分子泵的设计与合成将为第二代分子泵的研究奠定基础,优化后的人工分子泵空间更开阔,利于电子间相互作用,因而具有更高的运行速度,这一特点为解决对焓和熵有更高要求的聚合物合成问题铺平了道路。

  5月2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举行学部第六届学术年会首场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图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纳斯作学术报告。王虔摄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纳斯( Paul Nurse)的报告以“Controlling how cells reproduce”为题,介绍了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发现并阐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对细胞周期关键调控机制的成果。这一重大发现获得了 2001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月2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举行学部第六届学术年会首场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作学术报告。王虔摄

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的报告以“从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到未来信息技术”为题。他指出,作为量子调控技术的系统性应用,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在内的量子信息技术可以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技术的瓶颈,成为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的源泉,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战略力量。

潘建伟院士认为,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也一定会带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也给了我国一个从经典信息技术时代的跟随者、模仿者转变为未来信息技术引领者的伟大机遇。

5月2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举行学部第六届学术年会首场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作学术报告。王虔摄

武向平院士的报告以“射电天文望远镜: FAST 与 SKA”为题,简要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制的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及其建成以来取得的科学成就,重点介绍了下一代的超级射电望远镜-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 Square Kilometre Array,SKA)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科学目标。

武向平院士指出,SKA会对自然科学和人类文明作出划时代的重要贡献,作为 SKA 主要成员国之一的中国,将以大国的风范和责任,以及对卓越科学目标势在必得的追求,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获得丰厚的科学回报。

  5月2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举行学部第六届学术年会首场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作学术报告。王虔摄

谭铁牛院士的报告以“人工智能:天使还是魔鬼?”为题,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发展历程、 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揭示了人工智能的问题和挑战。

谭铁牛院士指出,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人工智能处于从“不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但是距离“很好用”还有数据、能耗、泛化、可解释性、可靠性、安全性等诸多瓶颈,理论创新和产业应用发展空间巨大。“高科技本身没有天使和魔鬼之分,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是天使还是魔鬼取决于人类自身。”他认为,未来应当未雨绸缪,形成合力,确保人工智能的正面效应,确保人工智能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