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判断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最基本的视角是消费、投资、进出口,然而即使从这一共同视角出发,学者们得出的结论也可能完全不同。乐观者得到乐观的结论,悲观者给出悲观的判断,所以从这个视角来判断经济走向,结论常常取决于经济学家的心情。
而作为管理学学者,我们的视角与经济学家有些不同。我们通常从趋势、周期和政策的视角来判断经济形势。趋势决定长期走向,周期和政策决定短期波动,把长期走向和短期波动结合到一起,也许会对经济变化的趋势得出一个更可靠的判断。
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长期放缓,周期性因素喜忧参半,政策因素实现长期、短期利益的平衡存在困难。因此,企业家既需要关注世界主要经济体能否走出经济低谷,也需要关注政府重要决策的效果。
中国经济尚未触底
趋势:增速放缓势在必然 判断趋势需要回顾历史。
过去30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长期被抑制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快速释放;二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度增加,以上两点均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从供给的角度来说,中国的改革举措使生产要素从过去低效率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转移到能让它发挥更大价值的企业家手中,资源的配制效率和使用效率有了显著提高。此外,中国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供给和较低的环境成本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以上两方面因素是中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力量和推动力量,但众所周知,现在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供给量下降,同时环境成本在快速上升,国际国内的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所以从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上看,速度放缓已是大势所趋。
周期:全球经济复苏喜忧参半
从全球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整体形势依然悲观。美国已经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走出来,但其最近的增长依然低于预期;欧洲和日本虽然一直在实施高强度的方法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前景依然不明朗,从乐观的角度看也只能说见到了曙光而已;俄罗斯经济已经到了谷底,何时能够走出还无法判断;拉美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也非常明显。
政策:政治控制与经济发展平衡困难
6年前,中国政府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采取的政策可以评价为“只顾眼前、牺牲长远”——这不仅仅是个人判断,几乎所有经济学家、管理学者的判断是基本一致的。当时政府采取了4万亿高强度投资,带动了近14万亿新的货币投放,保证了2009年9.2%的高经济增长率。在全球经济寒冬时,中国政府追求一枝独秀,其结果就是造就了低效率的投资:地方债越滚越大,房地产呈现泡沫,落后的产能产业结构得到了固化……
2013-2014年之间新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从直观上可以评价为“利在长远、功在未来”,如简政放权市场化、反腐、依法治国,以及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带一路等政策,都是对未来有关键意义的举措。然而,所有这些政策都不会在短期内产生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量,所以说“利在长远、功在未来”。
进入2015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推出,我们能够感受到政府试图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如增加高速铁路方面的投资力度等)。然而,这个平衡点的把握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如果投资强度够大,投资方向没有选择好,那么就会回到2008年、2009年的老路上;如果投资强度、政策力度不够的话,又不会产生明显效果。
从政策视角看,真正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对决策者有重大挑战的因素是什么?是政府如何在政治控制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从改革开放的邓小平时代开始,我们的主轴是非常明确的,即“发展是硬道理”。然而最近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政府加强政治控制的一系列措施力度非常强。加强政治控制,首要是集权,强化秩序和规范,收缩言论自由的尺度和边界。其次是需要有效的信息。政府这个大客户对信息有需求,自然就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供给,创造一个繁荣的信息市场,如毕老爷的私人场合的不当言论也会搞到网上去。加强政治控制的结果是什么?首先大大降低了改革阻力,中央一声令下无人敢反对;但同时也削弱了发展动力,企业与政府官员接触的过程中,已经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转型期如何实现经济增长?需要超越常规思维,突破旧的观念,打破既定的利益格局。所有这些改革,都需要强大的发展动力来驱动。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市场制度和规范并不完善,因此创新突围与集权控制之间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未来:2017年或出现较好局面
结合趋势、政策、周期三方面因素,从长期趋势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必然的。从周期上看,全球经济目前喜忧参半;从政策上看,政府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平衡政治控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确实不易。在这样的背景下,预计2015年经济依旧下行;2016年的经济可能在底部波动;但2017年以后,随着周期因素明显变得有利,同时推动创新、市场化和经济模式转型的政策逐渐发挥作用,政治从强化控制转向重视发展,经济形势有望走向一个更好的局面。
企业战略选择的空间:过去与未来
基于上述这些判断,企业该怎么做?
企业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保持利润增长和企业成长。企业想要实现持续增长和发展,最基本的选择是把现有业务做大做强,要么进入新的业务领域;要么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份额,或进入国际市场。
若想提高国内市场份额,企业需要对国内市场进行细分,找到企业定位的细分客户,按照定位客户的需求,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包括改进研发、提升产品质量、推出新产品、拓展渠道、把握定价战略、改进服务、优化财务成本结构等。
若想进入国际市场,则要按照企业定位的国际客户需求,在商业模式、各功能领域里对海外市场进行冲击。
若想进入新的业务领域,要么是与企业传统业务相关的,要么是非相关的。相关业务有多种类别,包括产业内相关、产业间相关。产业内相关包括纵向相关和横向相关。此外,非相关业务领域拓展机会也有很多。在这些可能的发展方向和业务路径中,哪些业务值得做,要看环境、需求、利润空间和风险等要素,能不能成功还取决于企业间的联合能力等。